2007-04-24 11:37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長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室內空氣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都渴望擁有一個健康、舒適的室內環(huán)境,特別是經歷了SARS的襲擊,人們越來越注重室內空氣品質,對引進室外新風換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換氣必然會帶來能量的損失,因此需要考慮一種有效的節(jié)能方法。全熱交換器是空調系統(tǒng)中排氣能量回收的關鍵部件,然而目前國內對全熱交換器尚未有一個較全面的評價方法,本文主要就全熱交換器的試驗方法以及全熱交換器及其機能材料的性能評價體系進行探討。
1、機能材料的性能評價全熱交換機能材料是全熱交換器實現(xiàn)熱濕交換的關鍵,要求其具有良好的傳熱、透濕性能,同時要求其對氣體的通過具有良好的選擇性,可以有效的阻止CO2等有害氣體的通過。
1.1 評價指標
參照日本有關的JIS標準,本文提出對材料的性能評價主要應包括材料的
。1)傳熱性能(2)透濕性能(3)透氣性能(4)阻燃性能。
1.2 性能評價方法
1.2.1 傳熱性能
目前在日本的JIS標準中,尚未對材料傳熱性能的評價方法作出規(guī)定,一般僅以厚度作為一個參數(shù),對此提出以下設想:
用材料的平面橫向傳熱性能來間接評價材料的厚度方向傳熱性能,在與其保持一定距離Δl取一點,通過測定該點達到指定溫度T1時所花的時間來評價其傳熱性能。
1.2.2 透濕性能
參照JIS Z 0208標準,通過測定一定時間內通過單位面積試料的水蒸氣量來評價,被測試紙一側是吸濕劑,另一側為相對濕度為90%的濕空氣,并確保一側的濕空氣以0.5-2.5m/s的速度循環(huán),每隔24小時測一次吸濕劑的質量,當連續(xù)兩次所測的質量差△m<5mg時實驗中止。用24小時內透過單位面積試紙的水蒸氣量來評價的透濕度計算式為:
1.2.3 透氣性能
透氣性能的評價方法分ISO透氣度和透氣抵抗度(Gurley method)兩種。ISO透氣度是考慮單位面積用紙在一定壓差下單位時間內通過的空氣流量;透氣抵抗度是在一定條件下考察100ml空氣完全通過面積為642mm用紙的時間,建議采用透氣抵抗度。
測定方法參照JIS P 8117的標準,測定的原理為利用垂直內筒的自重向下壓縮空氣,測量一定量的空氣通過試驗片的時間。
1.2.4 阻燃性能
參照JIS Z 2150標準,取形狀為30×20cm的試驗體,按照試驗要求作一定的處理,在指定條件下進行加熱,然后根據(jù)其殘留物的特性,分為抗燃1級、2級、3級。
其中炭化長度表示試驗體的加熱面上炭化部分的最大距離;殘炎表示試驗體在停止加熱后保持有焰的狀態(tài);無炎燃燒是指試驗體在停止加熱后保持無火焰的燃燒狀態(tài)。
2、全熱交換器的性能評價
2.1 評價指標
本文參考ASHRAE及日本JIS標準,認為評價指標應包括熱濕交換性、漏氣度、壓力
損失、噪聲等,這里主要對全熱交換器的熱濕交換性能和漏氣度進行了探討。
2.2 評價及實驗方法
2.2.1 熱濕交換性能
。1) 評價方法
參考ASHRAE標準,通過計算全熱交換器在相等的或不相等的質量流量下從一股氣流傳向另一股氣流的傳導顯熱、潛熱、全熱效率來評價全熱交換器的熱濕交換性能。
分別測出新風、送風、回風、排風口的干球溫度、濕球溫度、絕對壓力p、靜壓差△P、噴嘴喉部面積A,并查表得出濕球溫度時的飽和水蒸氣壓力
2.2.2 漏氣度
。1) 評價方法
參考日本JIS B 8628標準, 通過測試室外新風、室內送回風的CO2濃度, 用CO2的漏氣率評價全熱交換器的漏氣度:
。2) 測量數(shù)據(jù)
分別在進風、送風、回風口測出室外新風、室內送回風的CO2濃度。
。3) 計算方法
3、總結
本文對全熱交換器機能材料及全熱交換器的性能評價體系等進行了探討,提出機能材料的評價指標應包括材料的傳熱性、透濕性、透氣性和阻燃性等,其中透氣性能需引起重視。全熱交換器的評價指標應主要考慮它的顯熱效率、潛熱效率、全熱效率和漏氣度。同時還對實驗裝置和計算方法提出了建議,希望能得到更廣泛的討論。
參考文獻
[1] 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 B 8628,2000
[2] 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 Z 0208,1976
[3] 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 Z 2150,1966
[4] 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 P 8117,1998
[5] ASHARE 標準84-78,1985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所有,未經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wǎng)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wǎng)部分資料為網(wǎng)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wǎng)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wǎng)站聯(lián)系,本網(wǎng)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wǎng)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wǎng)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