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 > 建筑文苑 > 工程技術 > 正文
2008-06-06 15:04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摘 要:本文通過對多邊形橡膠芯模的性能分析和實踐應用,提出了一種解決預制混凝土空心板厚度缺陷的方法。
關鍵詞:空心板 橡膠膠囊 芯模 剛度 凹凸效應
近幾年來,橡膠膠囊作為一種制孔工具,在混凝土構件預制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尤其是在橋梁梁(板)預制生產(chǎn)中,它作為芯模板(或內(nèi)模板)大有取代鋼制內(nèi)模板的局勢。它重量相對較輕,且結構簡單,安裝和拆卸方便快捷,更能適合混凝土施工連續(xù)性的要求。特別是橡膠膠囊的結構形式和種類在近幾年來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不再局限于圓形斷面結構形式,還可以做成多邊形和不規(guī)則的異形斷面結構,產(chǎn)品豐富了,功能也多起來,逐漸取代笨重的鋼制內(nèi)模板也在情理之中。但橡膠膠囊的最大的缺點就是剛度不足,較鋼模板更容易上浮,它作為芯模板(或內(nèi)模板)充氣后表面要向外擴張,使原先制作的平面變成凸面,如果制作工藝再差一點,比如膠囊壁內(nèi)的胎網(wǎng)線(或胎網(wǎng)布)分布不均勻,或橡膠厚度不勻,都可造成膠囊充氣后局部鼓包,加之橡膠芯模上浮,將會導致預制梁、板厚度不均勻和頂板局部厚度不足之缺陷。預制梁(板)頂板作為橋面行車道車輛荷載的承重板,如果厚度不均勻使局部超薄,或者頂板局部厚度不足較嚴重,都會影響橋梁的壽命甚至車輛的行駛安全。雖然圓形斷面橡膠芯模板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多邊形和不規(guī)則的異形斷面橡膠芯模板(或內(nèi)模板)仍然沒有完全取代鋼模板的職能,原因就在于此。在此筆者根據(jù)自己多年來的施工經(jīng)驗和對混凝土空心板及橡膠芯模板的研究,針對多邊形及不規(guī)則的異形斷面空心板采用橡膠芯模板成孔工藝施工的缺陷,找到了一種解決空心板厚度缺陷的方法,總結出來同廣大橋梁工程和土建工程施工、研究人員探討。
新疆南部某國道上的許多橋梁上部結構,設計采用了大量的20米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板,采用預制安裝,先簡支后進行橋面連續(xù)的結構形式。該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板箱室為對稱的八邊形,為了提高工效,內(nèi)模采用橡膠膠囊芯模,其斷面結構形式:
按照既定的施工工藝空心板混凝土分兩次澆筑成型,首次澆筑底板混凝土,采用平板振動器振搗密實平整。緊接著安裝芯模膠囊及防浮壓桿,防浮壓桿采用I80-100工字鋼按1-1.5米間距布置,然后給膠囊充氣,加好防浮壓塊,最后對稱澆筑腹板和頂板混凝土。這樣施工的結果是底板厚度和均勻度能夠保證,但腹板和頂板厚度不均勻(如圖3)。經(jīng)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在壓塊部位芯模下凹頂板厚度超厚,但腹板偏;在壓塊之間芯模上凸,厚度表現(xiàn) 基本相反。分析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橡膠芯模是柔性的,充氣后表面存在較大張力,頂部受壓凹陷部位側面就會鼓凸,頂部未受壓部位正好相反,表現(xiàn)為上凸側凹;
二、防浮壓桿通過壓塊與芯模膠囊
三、混凝土的澆筑先后次序形成了二次凹凸效應,先澆筑的部位先受壓先凹陷,使膠囊內(nèi)氣體流向后澆筑的部位并在此處形成鼓凸。
由此不難看出造成空心板厚度不均勻是芯模膠囊的凹凸效應,造成芯模膠囊的凹凸效應主要是防浮壓塊與芯模膠囊接觸面積較小,沒有形成面接觸。要解決空心板厚度不均勻問題就必須設法擴大壓塊與芯模膠囊接觸面積,提高芯模膠囊整體剛度。
根據(jù)這種思路我們對芯模膠囊頂面實施通壓,在芯模頂部32cm寬的平面范圍內(nèi),先后采用了木塊或木板條來增加壓塊與芯模膠囊接觸面積實施通壓,但效果都不理想,因為木板太厚會影響芯模膠囊?guī)缀纬叽,太薄剛度小易變形,而且木板容易嵌入頂板混凝土中拆卸不便;后來采用竹膠板效果有較大改善,但仍不很理想;最后通過重量與剛度比較實驗,確定采用300mm×1500mm×5mm鋼板較理想。首先,5mm鋼板厚度小,加入膠囊與頂板混凝土之間不會影響芯模與空心板箱室結構尺寸;其次、鋼板剛度大,能夠切實加強芯模膠囊剛度;第三、該尺寸每塊鋼板重較輕(僅為17.66kg),便于人工安裝拆卸;第四、不會嵌入頂板混凝土,鋼板頂面刷脫模劑,芯模膠囊放氣后鋼板靠自重可自行掉落;第五、施工方便:安裝芯模膠囊時將鋼板置于膠囊頂部,芯模膠囊充氣后鋼板隨膠囊浮起就位,人工略做調(diào)整加上防浮壓杠和壓塊即可,拆卸時隨著芯模膠囊放氣鋼板靠自重自行掉落,留置在膠囊上面,隨著膠囊一起拉出即可。
結論:
根據(jù)原來理論分析在芯模膠囊頂部(32cm寬)平面范圍內(nèi)加一層5mm鋼板進行通壓,只會解決頂板厚度和均勻度的問題,對腹板的厚度和均勻度只會有所改善,但實施結果是在解決頂板厚度和均勻度問題的同時也基本解決了腹板的厚度和均勻度。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wǎng)部分資料為網(wǎng)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wǎng)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wǎng)站聯(lián)系,本網(wǎng)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wǎng)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wǎng)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