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 > 建筑文苑 > 交通工程 > 正文
2015-01-14 16:14 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整理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在高速公路路基施工中,石料是很好的路堤填料,因而填石路堤應用廣泛,尤其在山嶺重丘區(qū),開山挖方和隧道較多,可利用石方多,所以,如何搞好填石路基的施工、提高填石路基的質量,是確保高速公路路基強度和穩(wěn)定性的關鍵。
壓實機具的選擇及壓實厚度的確定機具選擇填石路堤大多處于兩山夾一溝、以挖作填的路段。根據(jù)填石路基的壓實特性和挖石路基的施工特點,由于石塊粒徑較大,質量較大,必須用自重較大的重型振動機碾壓或重錘夯擊或25t以上輪胎壓路機碾壓才能壓實到理想的緊密狀態(tài)。重型振動壓路機噸位的選擇與最大層厚及最大粒徑有關,當缺少上述壓實機具時,可采用重載光輪壓路機壓實,但應減少每層填筑厚度和石料粒徑,最厚不得超過50cm.而采用重型振動壓路機或夯錘壓實時?杉雍裰10cm.不管使用哪種機具,在正式壓實施工前,必須先做試驗路段,確定適宜的虛鋪厚度、碾壓遍數(shù)及機械組合方式,以指導施工。
壓實厚度的確定填石路堤的壓實厚度是與壓實機具相匹配的,通過多次試驗路段采樣,當壓實機具的激振力為25t時,壓實厚度不宜超過50cm;當壓實機具的激振力為30t時,壓實厚度不宜超過60cm;當壓實機具的激振力為50t時,壓實厚度不宜超過80cm.綜合各種因素。控制壓實厚度不得大于50cm,以確保工程質量。
壓實質量的檢測方法填石路基和填土路基不同,填土路基可用壓實度進行檢測,方便、快捷、準確,而填石路基無法用壓實度來衡量。根據(jù)壓實的目的和工程要求是在外荷載作用下,路基具有足夠強度、剛度和水穩(wěn)定性,而填石路堤的強度、剛度和水穩(wěn)定性完全取決于填料顆粒之間相互嵌鎖擠緊的程度。嵌鎖、擠緊的程度越高,路基的強度、剛度、水穩(wěn)定性越好,在外荷載作用下的變形越小。所以,我們采用沉降量觀察法來檢測其壓實質量。即當路基壓好后,縱向50m一個斷面,每斷面橫向5rn取1點或按密度法每2000m2不少于4點隨機布設觀察其標高。然后用25t振動碾沿布點位置振碾1次,再在原點位觀察其標高,第1次與第2次標高之差即為沉降量,以沉降量大小做控制標準。沉降量,<3mm為合格,>3mm為不合格。以此來控制填石路基的質量(在這種情況下用黃河標準車檢查其回彈彎沉均在0.30ram以下)。根據(jù)試驗路段和施工實踐,當壓實厚度為50cm時,先用20t振動壓路機振碾2遍,再用25t的振動碾錯輪振碾6—8遍,沉降量接近于0,完全能滿足質量要求。所以在施工中也可用控制厚度、錯輪寬度和振碾遍數(shù)來預先控制填石路基的質量。
填料最大粒徑的控制填料的最大粒徑直接影響到路基的壓實質量。每一塊超大粒徑石塊均影響其周圍6—8m2的路基壓不實,所以在施工中填料的最大粒徑一般控制在壓實厚度的2/3以下,超過厚度2/3的石塊特別是超大粒徑石塊(即等于或大于壓實厚度的顆粒)必須徹底清除或二次解小。高速公路對填石路堤施工的最大層厚、最大粒徑及最大激振力做了詳細要求,分層平整度的控制分層平整度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碾壓的功效和壓實質量。所以施工過程中必須利用大型推土機與人工配合對填料進行認真的攤鋪整平,不得有坑洼及凸出的孤石和大石塊集聚等現(xiàn)象,碾壓前要專人壓實遍數(shù)的確定我們在填石路基大面積開工填筑之前進行了不同厚度和不同壓實機型的試驗路段試驗,采集了大量的試驗數(shù)據(jù),通過分析回歸得出以下結論:利用激振力25t的膠輪振動壓路機,壓實厚度50cm,1/3錯輪碾壓8遍以上,再用25t拖式振動碾檢查沉降量不大于3mm;(2)利用激振力30t的振動壓路機,壓實厚度40cm,1/3錯輪碾壓8遍以上,再用30t拖式振動碾檢查沉降量,不大于3mm;(3)利用25t振動壓路機振碾2遍,30t拖式振動碾1/3錯輪振碾4遍,再用30t拖式振動碾檢查沉降量接近于0.滿足上述要求時可認為無沉降。我們根據(jù)填料的實際情況和壓實、攤鋪、運輸機械的功效利用,并通過經(jīng)濟技術比較,確定采用20t振動壓路機與25t拖式振動碾配合碾壓的施工方案。
壓實工藝填石路堤壓實前應使石料攤鋪表面的平整度達到要求,否則對壓實效果影響很大。未達到平整度要求填石路堤,應在表面局部填充細料并加強人工整平,使石塊之間無明顯高差臺階,壓路機碾壓時機輪無明顯架空、扭曲現(xiàn)象,否則應繼續(xù)整平直到達到平整度要求后,方可進行下一步工序施工。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wǎng)部分資料為網(wǎng)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wǎng)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wǎng)站聯(lián)系,本網(wǎng)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wǎng)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wǎng)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