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 > 專業(yè)資料 > 施工組織 > 市政工程 > 正文
2010-12-10 18:19 來源于網(wǎng)絡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6.5.2混凝土墊層施工
6.5.2.1施工準備
6.5.2.1.1材料要求
6.5.2.1.1.1水泥:宜用 325 號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和礦渣硅酸鹽水泥。
6.5.2.1.1.2砂:中砂或粗砂,含泥量不大于 5%.
6.5.2.1.1.3石子:卵石或碎石,粒徑為 5~32㎜,含泥量不大于 2%.
6.5.2.1.2主要機具設備
混凝土攪拌機、磅秤、手推車或翻斗車、尖鐵鍬、平鐵鍬、平板振搗器、串桶或溜管、刮杠、木抹子、膠皮水管、鐵鏨子、鋼絲刷。
6.5.2.1.3作業(yè)條件
石子墊層已驗收完畢。穿過地面墊層中的各類管線已安裝完,并辦完隱檢手續(xù)。
6.5.2.2施工操作工藝
6.5.2.2.1工藝流程:
基層處理→找標高、彈水平控制線→混凝土攪拌→鋪設混凝土→振搗→找平養(yǎng)護
6.5.2.2.2基層處理:把粘結(jié)在混凝土基層上的浮漿、松動混凝土、砂漿等用鏨子剔掉,用鋼絲刷刷掉水泥漿皮,然后用掃帚掃凈。
6.5.2.2.3找標高、彈水平控制線:根據(jù)設計標高,用水準儀打出標高控制樁。
6.5.2.2.4混凝土攪拌
6.5.2.2.4.1、根據(jù)配合比,核對后臺原材料,檢查磅秤的精確性,作好攪拌前的一切準備工作。后臺操作人員認真按混凝土的配合比投料,每盤投料順序為:石子→水泥→砂→水。應嚴格控制用水量,攪拌要均勻,攪拌時間不少于90秒。按《建筑地面工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的要求制作試塊。試塊組數(shù),按100㎡不應少于一組。
6.5.2.2.4.2鋪設混凝土:混凝土墊層厚度不應小于6㎝(按設計)。為了控制墊層的平整度,可在地面打入小木樁,拉水平標高線在木樁上做墊層上平的標記(間距 2米左右)。大面積地面墊層應分區(qū)段進行澆筑。分區(qū)段應結(jié)合變形縫位置、不同材料的地面面層的連接處和設備基礎位置等進行劃分。 鋪設混凝土前先在基層上灑水濕潤,刷一層素水泥漿(水灰比為 0.4~0.5),然后從一端開始鋪設。
6.5.2.2.4.3振搗:用鐵鍬鋪混凝土,厚度略高于找平堆,隨即用平板振搗器振搗。厚度超過 20㎝時,應采用插入式振搗器,其移動距離不大于作用半徑的1.5倍,做到不漏振,確保混凝土密實。
6.5.2.2.4.4找平:混凝土振搗密實后,以水平標高線及水準儀校正為準檢查平整度,高的鏟掉,凹處補平。用水平木刮杠刮平,表面再用木抹子搓平。有坡度要求的地面,應按設計要求的坡度做。
6.5.2.2.4.5養(yǎng)護:已澆筑完的混凝土墊層,應在12小時左右覆蓋和澆水,一般養(yǎng)護不得少于7天。
6.5.2.2.4.6冬期施工操作時,環(huán)境溫度不得低于+5○。如在負溫下施工時,所摻防凍劑必須經(jīng)試驗室試驗合格后方可使用。氯鹽摻量不得大于水泥重量的 +3%.小于、等于C10的混凝土,在受凍前混凝土的抗壓強度不得低于5.0N/㎜2.
6.5.2.2.5質(zhì)量標準
6.5.2.2.5.1保證項目
6.5.2.2.5.1.1混凝土所用的水泥、水、骨料、外加劑等必須符合施工規(guī)范和有關的規(guī)定。
6.5.2.2.5.1.2混凝土的配合比、原材料計量、攪拌、養(yǎng)護和施工縫處理等必須符合施工規(guī)范的規(guī)定。
6.5.2.2.5.1.3評定混凝土強度的試塊,必須按《混凝土強度檢驗評定標準》(GBJ107-87)的規(guī)定取樣、制作、養(yǎng)護和試驗,其強度必須符合施工規(guī)范的規(guī)定。
6.5.2.2.6成品保護
6.5.2.2.6.1在已澆筑的墊層混凝土強度達到 12MPa 以后,才可允許人員在其上走動和進行其它工序。
6.5.2.2.6.2在施工操作過程中,注意運混凝土小車不要碰動其他已成型產(chǎn)品,并在鋪設混凝土時要保護好水、電氣等設備暗管。
6.5.2.2.6.3混凝土墊層澆筑完滿足養(yǎng)護時間后,可繼續(xù)進行面層施工,如繼續(xù)施工時,應對墊層加以覆蓋保護,并避免在墊層上攪拌砂漿。存放油漆桶等物以免污染墊層,影響面層與墊層的粘結(jié)力,而造成面層空鼓。
6.5.2.2.7應注意的質(zhì)量問題
6.5.2.2.7.1混凝土不密實:主要由于漏振和振搗不密實,或配合比不準及操作不當而造成;孜礊⑺稍锖蛪|層過薄,也會造成不密實。
6.5.2.2.7.2表面不平、標高不準:操作時未認真找平。鋪混凝土時必須根據(jù)所拉水平線掌握混凝土的鋪設厚度,振搗臺再次拉水平線檢查平整度,去高填平后,用木刮杠以水平堆(或小木樁)為標準進行刮平。
6.5.2.2.7.3不規(guī)則裂縫:墊層面積過大、未分段、分倉進行澆筑、首層地面回填土不均勻下沉或管線太多墊層厚度不足6㎝ 等因素,都能導致裂縫產(chǎn)生。
6.6地面水洗石施工
6.6.1施工準備
6.6.1.1 材料及主要機具
6.6.1.1.1 水泥:325號及其以上礦渣水泥或普通硅酸鹽水泥,顏色一致,應采用同批產(chǎn)品。水泥一般為白水泥。
6.6.1.1.2 砂:中砂。使用前應過5mm孔徑的篩子。也可以不用砂。
6.6.1.1.3 小豆石:粒徑為5~8mm為宜(根據(jù)設計要求),含泥量不大于1%,用前過二遍篩,用水沖凈備用。
6.6.1.1.4 其他材料:107膠、YJ302界面處理劑等。
6.6.1.1.5 顏料:應用耐堿性和耐光性好的礦物質(zhì)顏料。
6.6.1.1.6 主要機具:應備有手壓泵2~3臺(根據(jù)水洗石量多少及施工人員數(shù)量決定)、木抹子、大杠、小杠、靠尺、方尺、鋼板抹子、小壓子、漿壺、大(。┧、軟(硬)毛刷子等。抹灰工一般常用工具如小車、灰勺、小灰桶、鐵板等。
6.6.1.2 作業(yè)條件:
6.6.1.2.1 地面已經(jīng)找平及結(jié)構工程已經(jīng)驗收合格。
6.6.1.2.2地面清理干凈,并灑水濕潤。
6.6.1.2.3 水洗石大面積施工前應先做樣板,確定配合比和施工工藝,責成專人統(tǒng)一配料,并把好配合比關。
6.6.2 操作工藝
6.6.2.1 工藝流程:
地面找平清理→做灰餅→地面刮漿→抹豆石漿→反復揉壓沖刷拍實→鐵抹子壓光、壓實→用手壓泵沖洗豆石→清理
6.6.2.2 基層處理:把找平好的地面用鋼絲刷或塑料刷將粉塵刷掉,清水沖洗干凈,澆水濕潤。
6.6.2.3根據(jù)設計標高做好灰餅或用粘貼銅分隔條作為標高控制點。
6.6.2.4采用混凝土界面處理劑對基層進行處理,其操作方法為:在清洗干凈的混凝土基體上,涂刷“處理劑”一道,隨即緊跟著抹水泥砂漿,要求抹灰時處理劑不能干。
6.6.2.5 抹水泥豆石面層:界面劑抹完后,緊跟著抹1:2(水泥﹕豆石)豆石漿(根據(jù)設計顏色調(diào)配好),并及時用小杠檢查其平整度(抹豆石層要高于分格條1mm),然后將豆石層壓平、壓實。
6.6.2.6 修整、噴刷:將已抹好的豆石面層拍平壓實,將其內(nèi)水泥漿擠出,用刷子蘸水泥漿刷去,重新壓實溜光,反復進行3~4遍,待面層開始初凝,指捺無痕,用水刷子刷不掉石粒為度。一人用刷子蘸水刷去水泥漿,一人緊跟著用手壓泵的噴頭噴水沖洗,噴頭一般距地面10~20cm,把表面水泥漿沖洗干凈露出豆石,最后用小水壺澆水將豆石表面沖凈。
6.6.2.7 操作程序:按地面泛水從高向低施工。大面積水洗石一天完不成,繼續(xù)施工沖刷新活前,應將頭天做的水洗石用水淋透,以備噴刷時沾上水泥漿后便于清洗,防止污染地面,岔子應留在分格縫上。
6.6.3 冬雨期施工:
6.6.3.1 冬期施工為防止灰層受凍,配合比改為1﹕1.5.
6.6.3.2 抹灰砂漿應使用熱水拌合,并采取保溫措施,涂抹時砂漿溫度不宜低于+5℃。
6.6.3.3 抹灰層硬化初期不得受凍。
6.6.3.4 進入冬期施工,砂漿中應摻入能降低冰點的外加劑,加氯化鈣或氯化鈉,其摻量應按早七點半大氣溫度高低來調(diào)整其砂漿內(nèi)外加劑的摻量。
6.6.3.5 嚴冬階段不得施工。
6.6.3.6 雨期施工時注意采取防雨措施,剛完成的水洗石地面如遇暴雨沖刷時,應注意遮擋,防止損壞。
6.6.4 應注意的質(zhì)量問題
6.6.4.1 灰層粘結(jié)不牢、空鼓:原因是基層未澆水濕潤;基層沒清理或清理不干凈;每層灰跟得太緊或一次抹灰太厚;打底后沒澆水養(yǎng)護;分格條兩側(cè)空鼓是因為起條時將灰層拉裂。應注意基層的清理、澆水;每層灰控制抹灰厚度不能過厚;打底灰抹好24h注意澆水養(yǎng)護。
6.6.4.2 地面臟、顏色不一致:水洗石地面沒抹平壓實,凹坑內(nèi)水泥漿沒沖洗干凈,或最后沒用清水沖洗干凈;原材料一次備料不夠;水泥或豆石顏色不一致或配合比不準,級配不一致。操作時應反復揉壓抹平,使其無凸凹不平之處,最后用清水沖刷干凈。要求水洗石配合比有專人掌握,所用水泥、豆石應一次備齊。
6.6.4.3 裂縫:原因是面層厚度不一,壓活遍數(shù)不夠,灰層不密實也易形成抹紋或龜裂;要求打底灰一定要平整,面層施工一一要按工藝標準邊刷水邊壓,直至表面壓實、壓光為止。
6.6.4.4 水洗石留槎混亂,整體效果差:刷石槎子應留在分格條中,或獨立裝飾部分的邊緣處,不得留在塊中。
附件下載:合肥某居住景觀施工組織設計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wǎng)部分資料為網(wǎng)上搜集轉(zhuǎn)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wǎng)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wǎng)站聯(lián)系,本網(wǎng)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wǎng)轉(zhuǎn)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zhuǎn)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wǎng)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