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土工程師

當前位置: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 報錯頁面_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

您訪問的頁面已經離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頁或者返回首頁
9秒后跳轉到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首頁
 > 正文

巖土工程師考試輔導:混凝土施工防水技術(2)

2011-09-15 10:55 來源: 打印 | 收藏 |
字號

| |

  1.砼施工縫滲漏水的產生原因及預防措施

  1.1產生原因施工縫的預留位置不當,在支模時有雜物掉入縫內沒有及時清理,澆筑砼后,在新舊砼間形成夾層。在澆筑上層砼時,沒有先在施工縫上鋪一層水泥漿或水泥砂漿,上下層砼不能牢固粘結。

  1.2預防措施施工縫是防水砼工程中的薄弱部位,應盡量不留或少留,底板砼應連續(xù)澆筑,不得留施工縫,底板與墻體間必須留施工縫時,應留在墻上,且要高出底板上表面不少于200mm,墻體不得留垂直施工縫。

  認真做好施工縫的處理,使上下兩層砼之間粘結密實,以阻隔地下水的滲漏,認真清理施工縫處,鑿掉表面上的浮粒和雜物,用鋼絲刷或剁斧將舊砼表面打毛,用水沖刷干凈,在施工縫處先澆一層與砼灰砂比相合的水泥砂漿,再澆灌上層砼,并且加強施工縫處和砼振搗,保證搗固密實。

  施工縫不宜采用平口縫,應盡量采用不同形式的縫,如凸形縫、凹形縫、階梯形縫等,以延長滲水路線,同時,設計鋼筋布置和墻體厚試時,應考慮施工的方便,以利于保證施工質量。

  2.混凝土開裂滲漏水的產生原因及預防措施

  2.1產生原因由于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水灰比設計、骨料級配、外加劑摻量、礦物摻合料的種類及用量等)不合理導致混凝土的流變性能不好,無法形成密實的內部結構,或者由于施工時振搗不均勻、不密實而造成的蜂窩、麻面、孔洞,或者由于混凝土澆注后養(yǎng)護不好等原因導致混凝土產生裂紋,從而導致結構滲漏。

  2.2預防措施

  a.一般混凝土澆到設計標高后,用刮杠刮平,木抹子第一遍搓平,在初凝后終凝前進行第二遍收面,從而避免混凝土的脫水干裂。

  b.預防溫度裂縫,可從控制溫度,改進設計施工操作工藝,改善砼性能,減少約束條件等方面入手,盡量選用低熱或中熱水泥,選用良好級配的骨科,加強振搗,以提高砼的密實性和抗拉強度,在砼中摻加緩凝劑,以利于散熱,應避開炎熱天氣澆筑大體積砼,澆筑砼后應及時灑水養(yǎng)護,適當延長拆模時間。

  c.根據(jù)地下工程的特點,在設計時應考慮地下水作用的最不利情況,即同時考慮地下水、地表水、上層滯水和毛細水對結構的作用,以及由于人為因素而引起的周圍水文地質的變化,使結構具有足夠的安全度和剛度,同時應合理設置變形縫,以適應結構變形的需要,防止產生局部裂縫或環(huán)形裂縫。

  d.配制砼時,應嚴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選擇良好的石子,減小空隙率和砂率,同時,要振搗密實,以減少收縮量,提高砼抗裂強度,砼養(yǎng)護可采用表面噴氯偏乳液養(yǎng)護劑,當表面發(fā)現(xiàn)細微裂縫時,應及時抹壓一次,再覆蓋養(yǎng)護,經過這些措施,能夠及時預防砼干縮裂縫的產生。

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整理

責任編輯:小蜻蜓
班次推薦

4大班次+考前模擬題 提升學習效果;

經典班次組合 專家在線答疑!

特色通關班:當期考試結束后一周關閉
特色無憂班:報名或考試當期不過,第二年免費學

4大班次+考前模擬題+1套預測試題

智能交互課件 階段測試點評!

精品通關班:當期考試結束后一周關閉
精品無憂班:報名或考試當期不過,第二年免費學

考前模擬題+2套預測試題+考前沖關寶典

名師定期直播 一對一跟蹤教學

實驗通關班:當期考試結束后一周關閉
實驗無憂班:報名或考試當期不過,第二年免費學

考前模擬題+3套預測題+沖關寶典+考前重點

大數(shù)據(jù)分析小灶教學 私人定制服務!

定制通關班:當期考試結束后一周關閉
定制無憂班:報名或考試當期不過,第二年免費學

以知識點為單元 十分鐘一堂課

智能交互課件 階段測試點評

報同科目輔導 享7折優(yōu)惠!

最新資訊
版權聲明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所有,未經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wǎng)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wǎng)部分資料為網(wǎng)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wǎng)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wǎng)站聯(lián)系,本網(wǎng)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wǎng)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聯(lián)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頂部